暑期档表现最亮眼的剧,无疑最近热播的《三十而已》,自上线第一天起就以平均每天30+热搜的数量在全网刷屏,豆瓣评分一度高达8.2分,目前播放量已经破20亿,还诞生了“顾学”、“净身出海”、“山渣”等网络热词。
但让《三十而已》刷屏,靠的不仅是内容。从最初的极致人设、群像塑造,到7月28日推出《30岁的人生不随便交代》的态度短片,每一次内容的出圈都能看到清晰的营销印记。这部短片通过4个颇具代表性的小故事,展示了30岁的女性在职场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境,最后用交代的谐音胶带,形象的诠释了短片、也是《三十而已》的主题:30 岁的人生,不随便交代,上线当日就收割热搜高位。
就《三十而已》而言,其紧贴社会脉搏的内容给了它一个直通社会焦虑的通道。但如何利用好这一通道做营销是很tricky的,位置稍有差池,分寸稍微拿捏不好,都会有贩卖焦虑,制造油腻之嫌。纵观胶带事件,就很好的把握了情感营销的分寸感,因此才能获得广泛共鸣。
对于任何一部剧而言,制作优良,剧情吸引人是第一层面的成功,而更高阶的成功表现在价值观层面的引导。近年来,独立女性意识迅速崛起,年龄不再成为束缚女性成长的标签。《三十而已》的出现,为独立女性们提供一种现实的投射或可以借鉴的范本,让这部剧在娱乐之外具备更多的现实意义。所以说,让《三十而已》持续霸屏热搜的不仅是内容,更是延伸的出圈创意和社会性话题,它走的每一步都是营销印记的体现。
《三十而立》在内容上究竟有哪些亮点?
孔夫子说,“三十而立”。这里的立是什么意思,历来众说纷纭,有人认为“立志”,有人认为是立于礼,但归根结底是讲,进入三十岁这个阶段,很多东西要确定下来。社会上习惯将30岁还未结婚的女性称为“剩女”,将30岁还在基础岗位的女性判定为“不上进”,然而《三十而已》这部剧从名字上就旗帜鲜明的表达出不同的观点“不过是三十而已”,日子还长,还有很多机会,不要因为这个传统的时间截点而随意交代自己。这是之前很多女性剧没有提,或者没有明确提出的观点,可以说,仅从切入点而言,这部剧就占据了市场的先机。
但最终能出圈,仅仅靠剧名显然是不够的,《三十而已》的内容本身也很能打。从模式上讲,它抛弃以往“大女主”剧的套路,不在执著于塑造一个温柔又强悍,聪明而识大体的完美女性形象,而是大胆展现出角色不完美的一面。鸡娃过度的顾佳,有点小虚荣的王漫妮和不太上进的钟晓芹,能让观众在她们身上看见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,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,让观众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。
其次,该剧采用群像的方式来描摹30岁的女性群体和她们周围的人,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社会问题、焦虑,展现当今社会的多元价值观,而不是集中于某一种观点。这让这部剧的叙事始终带有一种客观冷静的旁观感,如同打开上帝视角,而不会陷入单个角色的顾影自怜。
第三,这部剧关注的都是当下的热点议题,包括阶层焦虑、低龄鸡娃、剩女、沪漂、出轨等,但有没有落入传统狗血剧的俗套中。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议题的呈现都非常真实,譬如王漫妮在搬家的时候所说的,“一台饮水机一百块,我拥有的只是一个饮水泵,让人负担不起的,不是这些东西的价格,负担不起的是带着他们一起搬家”,只要是在大城市租过房的人,都会对这句话有强烈的共鸣。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讨论都很有分寸感,感情抒发适可而止,绝不歇斯底里,因此不会让人产生狗血和油腻感。
最后,是结构上的创新,《三十而已》会根据剧情发展,在片尾增加跟正片内容相呼应的番外篇,讲述王漫妮经常光顾的煎饼摊女摊主一家的故事。因此,这部剧看似是三个女主,其实是四个,要算上那个煎饼摊的女摊主。一样处于30岁上下的年纪,一样要面对家庭的重担,只不过,她的起点比三位女主更低一点。这一条线的增加不仅是结构上的创新,也让故事更加丰满立体,体现出创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