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至不光外廷以高力士为尊,身为太子的李亨见到他也得称其为“二兄”,王子、公主们称为“阿翁”,驸马们则称为“爷”。
天宝七年(748年),高力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,成为有最高荣誉军职的宦官,而唐玄宗常不呼其名,而称为“将军”,因此高力士就有高将军之称了。
不过高力士虽然武力值不低(善于骑射,一发而中,三军心服),但却不承担将军的具体职责,更多是一种荣誉头衔。
可如果说高力士的骠骑大将军是荣誉头衔的话,那么唐玄宗时期的另一位知名宦官可就不一样了,他的名字叫杨思勖,此人可是实打实的统兵将军。
杨思勖幼年即入宫为宦官,此人虽然是太监,但却膂力爆棚,甚于常人。
707年 ,唐中宗通过神龙政变复位成功,两年后其太子李重俊策动禁军政变,叛军逼宫之时杨思勖作为一个太监却威猛异常,持刀砍翻叛军先锋——羽林中郎将野呼利,稳定了局势,后中宗登城楼促使禁军倒戈,由此平息了叛乱。
杨思勖因此功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,行内常侍。后来杨思勖又在唐隆政变中投向李隆基,因功被封为左监门卫将军。
唐玄宗开元初年,安南梅玄成起兵叛乱,史载“思勖请行,诏募首领子弟十万,与安南大都护光楚客繇马援故道出不意,贼驴眙不暇谋,遂大败,封尸为京观而还”,自此开唐朝太监统军作战之先例。
开元十二年(724年)、十四年(726年)、十六年(728年),杨思勖又三次统军出征,三战三捷,擒杀敌军超过10万人,自己也因功升至骠骑大将军,封虢国公。
史载杨思勖治军严厉,“将士惮服,莫敢视”,对敌军极其残忍,“所得俘,必剥面、皦脑、褫发皮以示人”。内给事牛仙童受贿,唐玄宗命杀之,杨思勖将其“缚于格,棰惨不可胜,乃探心,截手足,剔肉以食,肉尽乃得死”。
可以说杨思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杀人魔王,但是他对唐玄宗却忠心耿耿,而且征战记录全胜,这是皇帝愿意重用他的原因。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,年过八旬的杨思勖病死于长安宅邸。
唐玄宗时期,内有高力士,外有杨思勖,这两位太监都对自己忠心耿耿,而且能力都非常强,这使得玄宗认为太监好用,遂大力提拔之,在内廷及外事方面均增大其权力。
玄宗认为,太监是绝对可以信任的,而边将则未必,因此在开元之后又开太监监军之先河。如天宝八年(747年),高仙芝征小勃律时,便以宦官边令诚作为安西军行军的监军。
但唐玄宗想不到的是,任何事情超出了控制便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二:乱世魔变
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安禄山、史思明起范阳、河东、平卢节三镇精兵15万人叛乱,是为安史之乱。
安史叛军自河北一路南下,兵锋直至唐朝两京(洛阳、长安)。玄宗先是派封常清在洛阳募兵抵抗,后又以高仙芝统京城驻军前往地域,高、封二人虽未安西名将,但手中之兵却多为市井之徒,难以抵挡叛军精兵,不得不退保潼关,等待边军精锐的到来再进行反攻。
唐玄宗还是以宦官边令诚为高仙芝军的监军,因为跟高仙芝存在矛盾(有说法是索贿不成),边令诚以“常清以贼摇众,而仙芝弃陜地数百里,又盗减军士粮赐”为由上报玄宗,使得皇帝震怒之下遣使斩杀了高、封二位名将。
高仙芝、封常清被杀后,玄宗启用年事已高的哥舒翰为帅,并催促其统军出战。无奈之下的哥舒翰被迫出潼关迎战,结果果然一败涂地,主力葬送后,潼关大门洞开,唐玄宗被迫带领禁军西逃。
行至马嵬坡时,禁军发生兵变,杨国忠被杀,杨玉环被逼死,之后唐玄宗在高力士的护卫下继续向成都进发,而太子李亨则整理禁军主力,随后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,并在此称帝,是为唐肃宗。
唐肃宗继位后,杀掉了逃回的监军边令诚。但这不代表唐肃宗厌恶宦官势力,恰恰相反,肃宗也特别信任宦官,甚至依赖于宦官。
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露过脸的李静忠
马嵬坡兵变后,一直跟着李亨的宦官李静忠便是劝告太子早登大统的核心人物之一。唐肃宗继位后,处于战乱飘摇的时局之下,可信任的人并不多,但一直追随自己的宦官却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之一,因此便封李静忠为元帅府行军司马,赐名辅国,统领禁军。
至德二年(757年)唐肃宗和唐玄宗先后回到了长安,李辅国得到了“加开府仪同三司,封郕国公”的待遇,权势冲天。
当时,太上皇唐玄宗的存在始终让肃宗心有不安,于是在李辅国的安排下,玄宗待遇屡减,甚至李辅国还率禁军“帮助”唐玄宗迁居,禁军在玄宗面前明枪持刀,吓得玄宗几次掉下马来,后来还是高力士呵斥李辅国,才控制住了局面。
但此时高力士已然失势,不久之后,李辅国以高力士等人从唐玄宗登长庆楼事件为由,将其外贬。宝应元年(762年),唐玄宗驾崩,听闻此消息的高力士哀痛而亡,年78岁。
唐玄宗驾崩后,唐肃宗也走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。当时的张皇后打算利用太子一起除掉李辅国,但太子不从。于是张皇后便计划废掉太子李豫,改立越王李係。
得到消息的李辅国率禁军保卫太子,并入宫搜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等人,两天后唐肃宗驾崩,有说法是惊惧而亡,此时距离玄宗去世只有13天。
太子继位后,是为唐代宗。李辅国自恃功大,甚至说出了“大家弟坐宫中,外事听老奴处决”。唐代宗对李辅国并不信任,但为了顺利接管权力,反而将尊(李辅国)为尚父,加中书令“政无巨细,悉委参决”,使得一个太监成为了唐朝宰相。
不过,当唐代宗掌握中枢权力之后,李辅国就被踢开了。不久后,唐代宗以以左武卫大将军彭体盈代为闲厩、嫩牧、苑内、营田、五坊等使,以右武卫大将军药子昂代判元帅行军司马,剥离了李辅国的禁军指挥权,后来又将其罢官,以博陆郡王封之。
虽然李辅国得到了王爵,但却失了权利。离开大内的李辅国后来被唐代宗派去的刺客杀死,把头砍下来扔到了厕所,斩下右臂祭至唐玄宗陵墓。
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宗清扫李辅国,是得到了另外一位宦官程元振支持的。后者在李辅国在位时,其权势就仅次于之,李辅国被扳倒后,程元振提拔为骠骑大将军,封邠国公,统率全部禁军,军中称其为“十郎”。
不过程元振内外处事不佳,自身能力不强,以至于得罪人众多。
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年),吐蕃来犯,程元振却不上报军情给皇帝。结果唐代宗得到情报后,吐蕃军已至邠州,皇帝下诏各地勤王,但众人皆不满其宠幸程元振,而无人来救,不久吐蕃军攻占长安。唐代宗被迫免去程元振官职(后死于仇家之手),以郭子仪为帅,这才收复了长安。
在这次大战中,唐代宗一度出逃陕州,原有的禁军离散,只有宦官鱼朝恩统率的神策军,坚守护卫。吐蕃军被击退后,鱼朝恩入朝,神策军归入禁军之列。
本文系剧情吧原创,未经许可请勿转载!转载许可